跳到主要內容區
:::
:::

通識教育中心

NTCUST-通識教育中心
NTCUST-通識教育中心

簡介

大學的目的,不是教導單一的技能,而是提供廣博的通識基礎,不是造就某一行業專家,而是培養領導群倫的通才。學生從大學所獲得的,不是零碎知識的提供,不是職業技術的販售,而是心靈的刺激與拓展,見識的廣博與洞明。

耶魯報告(The Yale Report of 1828)

本校身為技職教育龍頭之一,在技職教育不遺餘力,同時在悠久的教育歷史中,造就許多傑出校友。對於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從過去共同科時代,為學子打下基礎能力,進而在升格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的過程中,中心不僅遵循學校治校理念,同步也思考技職教育下的通識教育可以為學生帶來哪些助益?在這脈絡下,耶魯大學對於通識的深刻反思,成為本校通識中心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在本校為優良傳統技職教育龍頭情況下,通識教育中心希望透過通識課程,讓本校學子在高超的技術下,同時在心靈層面能接受到不同刺激與拓展,使其見識可以更廣博與洞明。

在上述脈絡中,通識教育中心發展重點與特色如下所示:通識教育尋著校訓的肌理,培育理論與實務並重、人文與科技兼修、具備豐富創新研發能力的人才為目標。本校通識教育的理念,透過國語文基礎打底,提供專業學習溝通表達基礎能力,以及深化專業學習背後的人格力;進而,透過以核心通識之全校共同課程,推動通識教育與各院系專業課程之整合與輔助專業學習核心能力指標需求;進而依人文、藝術、社會、自然、及生活應用等五個面向強調多樣學習、多元思維與跨科際學習與能力,課程規劃配合創校精神及地緣特色、社會趨勢、現代思潮,規劃設計融會貫通的課程地圖,幫助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開發自我秉賦、潛能、進而建構自我知識與認知,理解不同學科的思維與方法,讓自我與他人、社會、自然相互連結。

透過上述,本中心以三大主軸脈絡,架構全校通識教育,此三大主軸脈絡,分述如下:

  1. 國語文基礎力
    透過國語文基礎力的訓練,以厚實學生在聽、說、讀與寫之基礎,因為有此根基,才能讓學生在跨科際團隊合作上更加順暢,同時國語文更是涵養學生的人格力。
  2. 核心通識
    目前本中心核心通識,包含大學之道、學涯規劃┼職涯規劃、臺灣開發史、民主憲政與法制等四大核心通識,這四大核心通識主要擔負不同使命;大學之道為大一入學第一哩路課程,主要讓學生深刻了解為何念大學、大學的使命以及進入大學需要培養的基本素養;學涯規劃,也是大一學生認識、了解及運用大學資源的課程,而搭配學涯規劃的則是,職涯規劃課程,主要讓學生了解未來工作趨勢、脈絡;臺灣開發史,主要是讓大學生認識了解自己所生活的這一塊土地的發展脈絡,更能展望未來,因此臺灣開發史是深化其地方感重要課程;民主憲政與法制,主要讓學生了解到大學是公民養成過程,畢業後即將邁入公民社會,因此如何成為一個公民,是此課程關鍵。
  3. 博雅通識
    本中心區分為五大面向,分別為人文、藝術、社會、自然及生活應用,人文領域主要是希冀學生能透過此領域涵養其反身性思考的能力;藝術領域主要是希冀涵養學生賞析、鑑賞進而提昇品味素養;社會領域主要希望涵養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社會的素養;自然領域希冀涵養學生對於整體環境覺知,進而思考專業與整體環境關係;生活應用主要涵養學生在生活知能上能更加整全。
通識教育中心三大主軸脈絡

本中心也針對學生在通識課程學習中,需要增進的核心素養如下圖所示。

核心素養
  • G1:國際視野與關懷-對於國際間不同議題、事務深刻了解與產生其感同身受的關懷。
  • G2:全球移動力-深化在地認同與跨文化思維進而推展到國際。
  • G3:科技與網路應用-反思科技與網路對於生活中便利與影響。
  • G4:媒體素養-對於視聽媒體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 G5:溝通表達與反身性思考-人與人之間相處與自我反思。
  • G6:跨科際團隊合作與學習-探討社會議題進行不同領域合作與學習。
  • G7:多元環境(社會、自然)關懷-啟發對於社會、自然環境關懷,進而深刻探究與理解。
  • G8:公民行動與參與-針對社會上不同議題,透過不同途徑了解參與,進而自我產生行動。
  • G9:身心健康與生活調適-了解自我身心狀況,進而在生活中產生不同生活模式。
  • G10:人文藝術涵養-對於人文、藝術具有其賞析能力,進而引發興趣。

本中心也致力於跨科際議題教育推廣,無論是文史、性別平等、環境教育、公民參與、藝術人文、國際議題…等,希冀透過正規課程、非正規、非正式課程讓學生之主學習與副學習均能豐厚與兼顧。而本中心教師,也形成多元跨科際教師專業社群,如國語文、應用文、大學之道、學涯職涯規劃…等,透過教師專業社群研討、共備機制,讓本中心課程能與時俱進。在學術研究、產學合作績效上,因本中心教師均來自不同領域,各教師也在不同領域上多有卓越成就,無論是科技部計畫、公司部門產學合作案,本中心也藉此帶入更多學習資源,嘉惠本校學子。在學術研究上,本中心從過去技術學院便開始有通識教育學報學術刊物,直到升格科大後,持續在學術研究上著力甚深,目前通識教育學報以一年一期穩健逐步,為通識教育學術研究努力。

最後,透過《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書中(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俗稱哈佛紅皮書)提及通識教育並不是一般性的空泛教育,也不是無所不教的教育,而是在學生受教育中,讓其可以培養為負責任的公民;書中也提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具備有效思考、溝通、能做適切判斷、能認知價值的能力等四項條件,才能成為完整的個人。本校的通識教育,最終極目標奠基於希望學生能有完整全人教育,透過全人教育深化與實踐,有助於在邁向宏觀視野脈絡下,讓學生透過全人教育具有國際視野,在地行動;透過全人教育不同科際輔助教學應用,以及深刻瞭解其好處與影響,讓學生理解智慧服務內涵;透過全人教育多元課程以及豐富教學方式啟發,讓學生在充滿多元學習環境中成長;最後,透過全人教育,讓學生對於校園產生強烈情感連接,如此學生對於學校是有其深厚的認同感。因此全人教育最主要便是培養學生在專業之外其餘能力、素養,這些能力素養,也都將符應學校提出使命、願景、定位,也讓學生具備面對未來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