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學校知名度,提升學校卓越形象
本校為中部最具知名之技職校院,畢業校友遍及各地,深受各企業之肯定,但對外關係之拓展較於保守,以致多年來知名度不如預期,連帶影響招生、企業合作案、爭取公部門資源等,故建立學校友善之公共關係形象為當務之急。本校改大後,賦予秘書室對外公關之職責,將強化其公關功能,本校師生專業競賽成果、重大活動,不定期透過媒體宣傳,加強技職學校專業技能之訴求,除於大台中大眾交通工具主打本校形象之平面廣告,藉其移動式宣傳特色,增加我校之能見度,另加入不同地域之聯盟學校,提高學校知名度。另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網路已成為重要傳播媒介外,亦扮演資訊蒐尋的利器,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系統,天涯若比鄰,故將規劃此領域之深耕與運作,投注資源於網路資料及數位化典藏等方面之建置,師生卓越的學術表現及研發成果在此平台上得以曝光,希望能藉由網路的效益,展現學術表現與研究成果,進而增加本校知名度與影響力。
- 健全行政運作,加強財務規劃,積極保障教職員福利
校務行政以建立品質、效能兼備之服務團隊為努力目標,為提昇行政效能及人力素質,規劃人力學習與培訓機制、健全人事考核制度、整合資訊系統落實E化、定期檢核行政規章、簡化作業流程、建立主管責任制等作為。學校校務發展,亟需龐大財源支援,本校自88年起,配合教育部推動「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之實施,現階段財務雖平穩,尚未處於財務窘境,但面對中央補助經費不足、對外募款不易的情形,「開源節流」為本校重要任務。樽節開支,做好年度預、決算執行及控管,健全財務管理效果之「節流」外,應透過校務基金彈性運作,配合收支管理辦法及相關法規,積極爭取教育部大型之獎補助計畫經費之「開源」動作。財務資訊公開化,定期提供主管,做為推行政策、資金運作之參考,提高校務運作績效外,可設置結合財務規劃與募款性質之專責單位,有策略性的向中央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界爭取經費,以支持學校之發展。為提昇行政效率,規劃教職員在職訓練外,對於教職員福利亦有所保障,舉凡福利、保險、退休等,皆應訂定明確之法令依據,避免執行產生爭議,且非正式之約聘僱人員之待遇、津貼等福利項目,不受年度經費影響而削弱,待遇應視同正職人員透過考核制度逐年調升。
- 開發南屯校區,建設民生校區,爭取太平國小校地
本校地處台中市都會區,鄰近商圈,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強,然於校地有限下,學生活動空間缺乏,連帶教學品質無法完整展現,為改善教學品質及擴增校園環境,亟需善加規劃與利用校區,將配合校務發展計畫之校園規劃報告書,開發南屯校區、建設民生校區及爭取太平國小校地。南屯校區的規劃,配合中護健康學院發展之中長程規劃進行開發;民生校區則以「產學校區」為目標進行規劃,至於三民校區扮演「教學、研究及行政中心」之功能。有限之空間,使得本校整體發展面臨瓶頸,本校在台中市九十多年的耕耘,所累積的教育文化上的無形資產,應遠大於校地耗用的經濟價值,學校以「科技大學」之姿,留在台中市區內,既可保持學校原有的資源及功能,更能發揮大學整體經濟能力,帶動地方的繁榮,故將持續向臺中市政府增取教育資源轉移,釋出太平國小校地。
- 結合周邊資源,發展區域優勢
本校地處大台中都會區中心,近年來也配合國家產業發展需求,將學校發展重點朝行銷管理、創意設計、健康樂活、資訊生活等領域轉型,分析台中地區潛在產業與本校專業領域及地緣關係,皆有其連接性及基礎優勢,如:精密機械業、會議展覽產業、觀光醫療產業、文化創意及樂活養生房地產等,研擬連結大臺中各科技產業帶狀發展、相關產業的群聚效應,課程設計調整以上述產業做發展主軸,可掌握區域優勢。以文化產業為例,近年來,公部門全力形塑台中市為文化城之品牌,並以此帶動服務業等經濟活動,文化造市,擴展文化空間,本校通識及設計領域之人才產值勢必可觀。另機械類產業為台中地區比重最高之主領產業,該園區座落於本校南屯校區之側,對南屯校區規劃提供教學功能外之思考。而台中經貿科技園區,堪稱科技產業之走廊,提供本校資訊領域發展機會;另大台中怡人氣候、便捷交通、完善觀光飯店設施、多樣化休閒方式,提供醫美、養生、樂活休閒為基礎之產業發展條件,健康休閒及商業領域可展露頭角。技職教育務實致用之優勢,如善加發揮,因應大台中產業需求,做技術性連接與佈局,尋求產官學之合作,爭取大台中地區公部門資源,勢必可創造學校經營與大台中都會發展,得以共同運行之機會。
- 整合資源,發揮特色,鼓勵研究,獎勵產學
本校為技職教育體系,教育目標首重務實致用,本應鼓勵教師從事實務性研究及產學合作方向。本校校務發展計畫亦擬訂「應用反饋創造」為本校研究之主要發展目標,故將擴大獎補助範圍,鼓勵教師進行實務性研究、技術送審、專利申請等,並將成果反饋於教學。為強化與凸顯各學院之專業特色,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方向,除朝向「一學院一中心」發展,以其作為學校與學界、業界合作平台外,並研商整合各學院/系所之專業特質,建置本校之學術發展及產業合作指標系統。教學方面,要求課程設計,需配合指標、方法,並系統化協助學生有效學習;研究與產學方面,則整合教師能量,開創領域特色,成為產業界之主要合作選項,即培植教師教學、研發與產學合作等面向,皆以經營學校特色,發展重點領域技術為方向。並以學校整體力量,培植教師組成研究或產學研發之團隊,長期經營專業特質,另對教師將研究及產學合作成果轉化為課程者,抑或於國內外競賽表現優異者、推動國際認證有成者,皆提供行政上之支援,定期辦理成果發表,協助教師拓展業界合作機會,並給予實質性獎勵,做為精進教學之動力。另為形塑本校為大台中地區中小企業夥伴之角色,奠定學校於業界之地位,除提高教師之教學動能,亦可調整現有制度,教學團隊納入產業研發經驗豐富之人才,強化專業課程,導入實務課程,理論實務一體化,擬訂培養學生專業實務能力之合作機制,必可以優良教學及研究成果,爭取各界的認同。
- 活化推廣教育,開拓學生來源
本校為位居都會市中心的國立學校,傳統辦學績效獲社會肯定,但受少子化及普通大學生源拉扯,近年來,已感受到優勢不再的壓力,明顯波及正規班的招生,未來包含進修部/進修學院/專校的局勢,將更為窘迫,在此之下,學校除應設法強化學生專業能量,提高學生競爭力,杜絕優秀學生稀釋現象,建立辦學專業的招牌外,亦應積極拓展招生來源,爭取彈性辦學空間,並活化推廣進修教育之型態。整體而言,短期學分班、境外研修生、短期研修生、擴大招收大陸學生、外籍學生、華僑學生或開設境外專班等,可發揮教育輸出的目標,但短期難見其效,爭取彈性辦學空間為當務之急,如:推動「5專+2技」七年一貫專學直升及「4+2」六年一貫學碩直升等學位制度,為學校留住原校內優秀學生;結合系所特色開辦連接企業之產碩專班;建立非正規教育與正規學制的銜接機制等。拓展成人回流教育市場亦為重要策略,本校佔地利之便,應就地緣之便,拓展非傳統式學生發展回流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終身學習版圖,如:進修推廣班、社區教育班等。雖佔有地利之便,但相對的亦面臨同質之強大競爭,現於臺中市區設立推廣中心的大專院校,就超過二十所,彼此各據山頭,分食市場,本校備感壓力。因應為有效控管成本與營運績效,推廣人事任用可朝責任制專業經理人模式契用,而推廣教育方向朝積極整合校內資源,整合各系所院資源,開發特色課程,對社會提供進修學習服務為方向,並積極爭取公部門委訓案及民間企業委訓專班之業務。
- 凝結校友力量,建構校友組織,擴大服務層次
本校即將創校百年,百年學府培育可觀之人才,可謂人才輩出,遍及海內外、各領域及各世代的校友,無疑學校最可觀之無形資產,故應擬訂策略凝聚校友向心力,喚起其對母校的力量,共同投注於校園軟硬體之建設,協助提昇教師教學動能,擴大學校服務暨影響層面。為建構校友綿密的聯絡組織,強化學校與校友間聯繫,規劃各學院/系所建立不同學制畢業班聯絡人資訊,定期更新資料,學校及系所重要活動或重要會議,皆邀請校友參與,各系所另規劃辦理大型系友回娘家活動,並安排校友間企業互訪交流、學生參觀系友公司等活動。另一方面,學校亦提昇對校友服務層面,如:定期寄發校訊,傳達學校發展新消息;提供圖書館圖書證;假日停車優惠;推廣進修教育,校友或家屬享有優惠折扣;系所產學服務對象以系友為優先;選拔優秀校友企業及校友等。透過種種方式,讓系友會由點發展為面之校友會,使其扮演人脈、技術及資訊分享之平台角色外,兩方共同規劃常態性之點滴助校募款活動,以擴大校友對學校捐款之規模。
- 走向國際,培養向世界移動之能力
今日的世界其競爭是世界性的,故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為當今教育環境不可逆轉的趨勢,本校亦不能無視於這股潮流,但大學國際化不應淪為裝飾性的口號,亦非全然性的向外,應以學校本質與特色為基礎,並深植到教學、學習、研究及服務等層面,招收國際學生、加強國際合作及校園環境之國際化,以引領師生向世界移動。原則採強化學院資源,以深耕同質性高之姐妹校實質交流為執行策略,適度修改各項法規,擇定優質姐妹校深化合作關係,建構互惠機制,教師交流及學生交換、辦理短期海外研習營,並連接不同區域姐妹校力量,以結盟型態輪流辦理研討會、工作坊、海外體驗營,並發表合作成果。規劃國際生華語學習課程,強化生活照顧品質,訂定國際生課後輔導機制,以提昇學習成效外,並加強本校學生第二語言及國際性專業證照檢定、推廣雙語教學、協助學生赴海外短期研修與實習、爭取參與國際會議或公益活動之機會等,以落實國際化。在有計畫性推動下,本校期達到質性的改變,即與外國學校師生往來密切、學生外語能力提升、交換學生研修能量擴大、校園國際化、外籍生人數增加、教師教學國際化、學生學習面多元、學校知名度提高等效益,學生畢業後能具備於跨國、跨文化世界充分連結,且在工作職場中,充分展現所學。